欢迎访问云南建投第一勘察设计有限公司!
《故都的秋》
发布日期:2020-03-04 来源:原创 阅读:847

书是在今年春节读的,但第一次应是中学年纪,在语文课本里,初读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,而长大之后再读,看到“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,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,钓鱼台的剪影,西山的虫唱,玉泉的夜月,潭柘寺的钟声。”的描画,感触良多。

故都两指,旧时国都,或指故乡。

有一段时间,离开昆明去到西安游玩,中原偏西北地区的秋,更要来得明显和强烈,有满地的梧桐树叶,有连绵数日的秋雨,有整个夜空的星光。去的时候正巧是中秋节感受着不一样的秋意,感受与享受不同,并不是每一分秒都尽如人意,一层秋雨一层凉,和万物一样,人们在御寒的准备中渐渐迎来新年。
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,我认为与四季是较为紧密联系的,一年四季拆分为二十四节气,以秋季为例,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秋天确实是个矛盾的季节,人们一面称赞它的丰收和孕育,一面悲叹它的衰败和凋零,这也不难理解,万物皆为矛盾,何况一花一草一木,孕育和死亡、萌发与凋零、春夏与秋冬,对立但是和谐,彼此间隔断缺又联系。没有秋天的残破枯萎,就没有冬季蛰伏后春夏的盛开。

再来说一说其他去过的城市,因为同学朋友都在外地读书,有机会就出去看看以免作为“家乡宝”的自己,变成鼠目寸光的人。去了广西南宁,沿海的省份,四季就不太分明了。南宁的秋天是台风刮过后的青秀山,是啤酒和花蛤旁边放着火龙果,是那些稚嫩的大学生的面庞。一个分不清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的城市,让我觉得昆明的四季如春如此亲切和自豪。说起南宁潮湿和热,有好处也有坏处,皮肤好,水果多。而回南天,是让好友难以坚持在这生活下的原因

郁达夫的故都,指北京,他在1934年8月的北平,提笔写下《故都的秋》,那是十余年之后他终于重逢北平的秋天。20139月的北京,去了几个星期也恰巧是中秋节和国庆节,写不出故都的秋,只是在庆幸天气的蓝没有雾霾的自由呼吸。如今回忆起,确有一些秋天的影子。郁达夫笔下北京的秋天,相较我体验的,确实更加吸引人。

陶然亭的芦花、钓鱼台的剪影、西山的虫唱、玉泉的夜月和潭柘寺的钟声,不幸都没有眼见耳闻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,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,北京的秋风确实厉害,不仅能刮走云彩,还能刮走雾霾,至于训鸽的飞声,现在的北京城市上空应该罕闻了。我在那年秋天去过天坛,因时间下晚不能再近祈年殿,隔着白墙琉璃金瓦,看大殿靛蓝环顶,背景干净的天蓝色,耳畔响着天坛公园里老年人的乐器演奏,返程时走过古时候皇帝的步道,看皇宫大院紧锁,数百年的苍天巨木林立四周,脚下是被人扫过的光滑白色石砖道,宫里不理外界喧嚣,外人莫问墙内冷暖。在秋风瑟瑟的黄昏,走在历史车辙的中心,忍不住去想,在过往的千百个秋天里,这些大殿里,宫墙内外,有多少人情冷暖和世事兴衰呢?

目前的自己,长居昆明,也要描绘一下春城的秋天,虽说四季如春,但我并不觉得四季分明就代表气候恶劣,全是春天也不一定就是好,环境能改变一个人,自然的气候环境,深深的影响着祖祖辈辈的昆明人。都说昆明人是“家乡宝”,小孩外地求学、工作,家里人总希望他们回到昆明生活工作,大多数人不能幸免这样的命运,许多外地人到昆明置业、工作,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昆明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资源流入型城市,生在蜜罐中的昆明人很难想象脱离这里的昆明人该如何生活,所以“生在福中不知福”一直是昆明老一辈人告诫子孙辈的常语。难以背离命运,却还是有一些“叛逆”的思考,近一两年,生态环境和各种污染现象,再也不止于新闻联播和早间广播了, 城市的购房改革,放开的户籍医疗教育制度,正在改变着昆明人一些固有的思想,单向的“围城”,逐渐会变为真正的“围城”现实。只是闲谈社会大小事。

郁达夫的故都是北京,我的故都是昆明,你的故都是哪里?

“南国之秋,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,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,钱塘江的秋潮,普陀山的凉雾,荔枝湾的残荷等等,可是色彩不浓,回味不永。比起北国的秋来,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,稀饭之与馍馍,鲈鱼之与大蟹,黄犬之与骆驼。

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,读之有味,如今再读《故都的秋》,回忆往事种种,秋天承载的不仅仅是对美好事物收获的向往,也是每个人对于一段时光、一座城市的最温暖记忆。

  • QQ:1042996641
  • 邮箱: 1600655384@qq.com(网站管理) ynjtyks_hr@163.com(人才招聘)
  • 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羊仙坡南路4号
微信公众号
Copyright © 2020 云南建投第一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滇ICP备14005283号-1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769号
技术支持:奥远科技